日媒:中国没条件抵制日货 先超越日货再说
文章来源: 环球网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文章,原题: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
在购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中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高呼培育半导体企业,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一家世界顶尖级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而且,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能够果断做出决策的领导,以及能够应对灵活变化的企业组织。中国之所以没有培育起半导体产业,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以上条件。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如果满脑子只想着马上赚钱,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资金很少会投向半导体之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盈利的烫手山芋。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反观中国,资金都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困难,很容易就会倒闭。如此一来,就积累不到技术。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来说,今后重要的应该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但质变没有窍门,就算抵制日本企业也无济于事。 如果我是中国人,或许会这样说:“走上街头呼吁抵制日货未尝不可,但让我们更加踏实地工作吧。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超过所有日货。如此一来,日货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市场上消失。”(作者村山宏)
- 在线申请最实惠的信用卡 – 12个月开户免息 + 5%现金返还 + 送里程点数换回国机票!
- 曼康皮肤病特效治疗-湿疹,牛皮癣,白癜风,青春痘,脱发等
- 许氏人参中特惠文学城网友,购满$89送花旗参茶20包装一盒。
- 发龙药业大回馈!美国专利骨胶原、活心素、灯盏素、排毒养颜宝购买两疗程免费邮寄中国
- 美国专利[骨精华]消关节痛/骨刺,[心血通]改善心绞痛,[伊美宝]缓解月经不调/更年期症
- 短期促销:两张信用卡各送$500,超市和百货6%现金回扣,还有免费机票!
当然,中国加强反腐败和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当务之急,那些贪污腐败和生产假货的对中国的伤害比日本拿走钓鱼岛都严重!!!中国人该惊醒了!!!
当然,中国加强反腐败和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当务之急,那些贪污腐败和生产假货的对中国的伤害比日本拿走钓鱼岛都严重!!!中国人该惊醒了!!!
你能吃味千拉面,不能吃兰州拉面?
你能吃日本Sushi, 不能吃涮羊肉火锅?
老子坚决反对打砸抢,但老子100年不吃味千拉面是可以的。中国百年“抵制日货”底气从哪里来?
(味千拉面打出的横幅“100%港资,同族同胞,一样爱国”):
1,Intel(美国) 500亿美元
2,Samsung(韩国)340亿美元
3,TSMC(台湾)147亿美元
4,东芝(日本)134亿美元
5,TI(美国)130亿美元
6,Renesas(日本)112亿美元
7,ST(法国/荷兰)96亿美元
8,Qualcomm(美国)96亿美元
9,HYNIX(韩国)94亿美元
10,Micron(美国)87亿美元
家电产业一样早已日落西山。成为日本最大的亏损企业。
日本在半导体领域所占份额也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46%
跌倒去年的20%,今年估计会跌倒15%。
从NEC,日立、三菱电机等几大公司的半导体部门独立出来
的Elpida已近宣告破产,被美国Micron收购。独立出来的
另一家Renesas也接近破产,今年计划裁员5000人(占总职员
人数的13%),即使如此,主力银行依然不愿意贷款给它,
现在Renesas正在商量把在广岛的主力工厂卖给台湾的TSMC。
不过张忠谋说,不打算买这种垃圾工场。尽管是Renesas的主力工厂,
只能生产45纳米的芯片,对于已大量生产28纳米,试生
产20纳米的TSMC来说,45纳米的生产线毫无魅力。
可以肯定日本半导体产业2012年能留在前10名以内的
至会剩下东芝,而且排名在6位左右。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比起别的行业进步
不算大,这主要原因是欧美日的半导体生产技术设备出口限制造成的。
美国现在只允许把90纳米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卖到中国,这就是现实。
尽管中国人在90纳米的制造设备上努力制造出65纳米的芯片,
这已是极限,几乎没有可能生产45纳米的芯片。SMIC说开发出了
45纳米的芯片,可以断言用90纳米设备生产出来的45纳米芯片,
性能差,成品率很低,成本太高。
也许有人会说那中国为生么不能生产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
可是,在半导体制造设备说需要的技术、零部件上,中国又受到种种
限制。中国只能一步一步靠自己摸索,而西方国家可以共享制造设备。
如半导体制造的两大核心设备:日本生产的电子束光刻机,荷兰生产
的液浸试ArF激光投影机。
中国是在美欧日严格的技术封锁下走到今天的,比起毫无技术限制的
韩国、台湾、印度来说,中国人还是努力了。中国人可以慢慢打破封锁,
但这需要一段时间。
的车, 不要日本的电视, 不买日本的农产品….不去日本旅游…..这样的抵制不需
要” 先超越日货再说”吧.
日本的致命弱点在缺乏资源和市场, 这些是不可被追赶或替代的。选择性制裁日本,就有长期限制对日资源输出,和市场准入。 同时大力辅助如日本竞争的国有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改革创新超越日本。 不用十年,日本能扮演的角色只能是中国经济附庸国。
(味千拉面打出的横幅“100%港资,同族同胞,一样爱国”):http://3ren.ca/news2/bencandy.php?fid=51&aid=9615
日货比国货优,你们怎么不抵制一下试试,你们能抵制的了吗?
量制造污染,低加工高消耗。组装一个IPHONE只挣2元人家拿走卖600元职工跳楼老
板发财。干了60年,没有创出一件国际品牌。在电子生物等多个领域里与世界先进
水平的距离越来越大,只知道山寨别人。成了伪劣毒产品的发源地。
当然中国的失业也会上升,但是中国政府应该借这个机会进行经济政策和财富分配的调整,更注重民生温饱和福利,提高国民素质,稳步军备牵制拖垮美国的军事封锁。
中国人民不怕穷,但是政府要竭力保证人民的温饱。人都怕死,至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人纷纷死于战争。“好死不如赖活”没有什么不对,比杀人放火有道理的多。
所以,希望全面经济制裁日本,更注重国内民生,稳步军备,和平万岁!
经济制裁当然是“双刃剑”。以前中国制裁日本,它对中国的依赖度没有现在那么高,再者它可以依靠美国弥补所受冲击。现在只要看看满目疮痍的美国的迪特略,说明美国自身经济问题严重,较难依靠;再看看日本的穷忙族一代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说明日本经济对外(尤其对中)依存度高。不用看经济数据,兵不厌诈,中日在经济数据上都可能会隐瞒一些敏感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现在对日经济制裁,有可能实现所谓的自身损失最小化。
如果一吨5000人民币,很大的买卖呀。
追上的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产业也不是只有电话的一环,也要记得韩国不一定要给你甜头,价格上他可以容易的把你封杀,也为何不顺水推舟把你也赶出市场之外。。。
别太傻太天真。。
而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禁止官员们拿公款购买宝马奥迪,这可是民脂民膏,比屁民们拿自己的血汗钱买寒酸的可肉拉要卖国10倍。
《日本经济新闻》亚洲部副部长 村山宏 2012/09/25
我的《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一文发表后激怒了很多中国读者。读者估计是对没有日本生产的原材料、部件和制造装置,市场相互关联的东亚经济就无法成立的结论觉得窝火。那就让我们再来重新考虑一下抵制日货的可行性。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笔者的话或许刺耳,但还请大家耐心看下去。
如果想要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在全球经济时代,一条龙生产的经济结构虽然效率非常低,但理论上并非不可行。如此一来,中国就可以不受其他国家企业和政府的干扰,按照自身的国情来发展经济。
上次我在文章里指出,在购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美国苹果、韩国三星,还是中国国内企业的哪一款产品,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首先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只要建立起半导体产业,原材料企业和制造装置企业就会应运而生。中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高呼培育半导体企业,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一家能够与韩国三星、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相媲美的世界顶尖级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长年的研究开发。而且,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倘若对经济形势和市场动向做出误判,转眼之间就会蒙受巨额亏损。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能够果断做出决策的领导,以及能够应对灵活变化的企业组织。中国之所以没有培育起半导体产业,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以上条件。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如果满脑子只想着马上赚钱,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资金很少会投向半导体之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盈利的烫手山芋。公司组织也是以僵化的官僚掌控的国有企业为主,欠缺根据世界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品能力。如果希望实现智能手机部件的国产化,首先就要丢掉短期盈利的想法。并且向研究开发注入大量的资金。向海外企业派遣人才,培养经受过严峻市场环境考验的经营指导者。
在文章中笔者还提到把日系汽车完全赶出中国市场同样困难。这是因为很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日系车看中的是品质和油耗。怎样才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品质呢?对于这一点,强化零部件产业同样必不可少。汽车产业尤其需要提升中小企业的水平。日系汽车的好并不是好在设计上,而是好在零部件的品质上。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还不到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本的中小企业以制造为豪,把全身心都扑到了金属和机械的加工之中。而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而反观中国,资金都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困难,很容易就会倒闭。如此一来,就积累不到技术。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采取措施协助他们进行经营。这样的话,汽车和机械产业就会越来越强,零部件品质终有一天会超越日本。
笔者还写道中国面临谷物短缺,正在借助日本商社的力量从巴西进口大豆。其实,笔者在听闻这桩业务的形式之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企业不直接向巴西的农户购买大豆,而是要委托日本商社?如果直接向农户购买大豆,还能省下无谓的成本。日本商社方面给出的回答简单明了,“巴西的农户不一定有钱就卖。如果没有跟农户以及当地的收购商建立密切的信赖关系,他们就不会卖”。日本商社的员工在巴西的土地上奔波,挨家挨户访问农户和收购商,深化了与对方的关系。而卖给中国的大豆,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收集而来。
日本商社能够打入巴西农业还有一个原因——日裔。在巴西,长期从事农业的不少是来自日本的移民。在过去,贫穷的日裔移民以佃户的身份,在咖啡豆农场里默默干着人人嫌弃的重活。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依靠存下的血汗钱成为农场主的日裔开始涌现。并且发挥农场主的力量,把在日本种植的大豆引进了巴西,在巴西推广开来。巴西人非常尊敬日裔为农业做出的贡献。日本商社都表示“日裔的声誉为收集谷物带来的便利不可估量”。这与其他国家来到巴西的移民无视农业,投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日本的材料产业和零部件产业之所以强大,绝不是因为科学技术领先。日本人踏实地做着大家都能做到的事,不计较钱财,自豪地制造着每一样产品。小企业会听取客户的要求,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进,争取使品质达到世界第一。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每天都在做着改进。日本企业依靠的既不是华丽的技术革新,也不是美国式的创新型经营改革。而是通过好品质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吸引全世界的企业使用日本的零部件、材料和机械。最后才带来利润。
当然,日本人也有不少缺点,以及历史上的污点。从企业经营来看,夏普、索尼等大型家电企业因为组织过于庞大,业务转换的速度变得极其缓慢。小规模时代的创造力也在逐渐丧失。甚至失去了像三星、鸿海等韩国、台湾企业那样强大的经营领导能力。尽管如此,日本经济却依然屹立不倒,这是因为日本企业也保留着优点。那就是不受眼前利益的蒙蔽,通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培育果实的性格。三星和鸿海都是通过与这样的日本企业合作,学会了对待制造的态度,最终赢得了超越日本企业的实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来说,在今后重要的应该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但质变没有窍门,就算抵制日本企业也无济于事。就像三星和鸿海一样,日本企业身上应该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日本人和日本企业的缺点,也必须要加以研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汲取教训。
如果我是中国人,或许会这样说:“走上街头呼吁抵制日货未尝不可,但让我们更加踏实地工作吧。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超过所有日货。如此一来,日货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市场上消失。”
视频:http://youtu.be/V9OlqDLYi6M
《日本经济新闻》亚洲部副部长 村山宏 2012/09/18
中国全境发生了反日游行,游行中“抵制日货”的口号非常显眼。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甚至有人呼吁,美国苹果公司的新款智能手机”iPhone5″的“众多部件是日本生产的,不要购买苹果手机”。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9月13日的记者会称:“中国消费者以理性方式表达立场和想法是他们的权利,对此表示理解”,网络上呼吁抵制日本产品的声音不断增多。抵制的矛头甚至指向了在中国极具人气的iPhone手机。
据称,iPhone5大量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液晶面板以及电容器等日本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主要由日本东芝、尔必达存储器、日本显示器公司、村田制作所以及TDK提供。获知这些信息的中国消费者在网络上呼吁,“不要购买iPhone手机,要购买三星和中国厂商的智能手机”。
不过,中国消费者即使转为购买三星和中国企业的产品,也很难完全排除日本零部件。因为三星也绝非与日本企业的产品毫无关系。据说三星在面板原材料方面采用了日本住友化学等日本企业的产品,在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生产领域则使用了尼康等日本企业的设备。
此外,虽然中国的便携终端厂商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的是台湾企业的零部件,但在台湾的零部件上,作为半导体基础的晶圆以及作为面板基础的玻璃大部分也是由日本企业生产的。在东亚已经形成了由日本企业提供原材料,韩国与台湾生产半导体等中间产品,然后在中国大陆组装成最终产品的分工体系。如果将日本企业的产品从分工网络中剔除,那么任何企业都将无法进行生产。
随着代工生产的普及,单纯抵制日本产品已经越来越难。中国家电巨头TCL目前为东芝、索尼以及松下代工生产产品。因抵制日本产品而遭受伤害的不仅限于日本企业,还有可能波及中国企业。因优衣库品牌而广为人知的日本迅销公司等服装相关企业也委托中国的服装工厂进行代工,如果迅销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就难以避免对中国工厂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日本的汽车厂商在中国销售的大部分产品也都由中国国内的工厂生产。日产汽车除了在河南省郑州市拥有工厂之外,还计划在辽宁省大连市建设新工厂。大连市属于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日产的项目对包括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内的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非常巨大。如果中国民众持续抵制日系车,中国开发内陆地区和振兴东北的计划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普及节能型汽车,但在节能领域,如果排除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车和日产的电动汽车,中国也很难找到其他技术。
令人意外的是,中日经济的联系甚至已经扩大到粮食领域。中国谷物的进口量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大豆,中国国内消费的7成以上依靠进口。大豆可供生产食用油,而豆粕还可用作饲料。中国长期从美国进口大豆,但由于考虑到美国旱灾的影响,最近已经开始扩大进口巴西大豆。在巴西,参与大豆生产、收购和出口等一系列业务的正是日本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以及丸红等日本商社。丸红表示“本公司出口的巴西大豆的95%均销售到了中国”。
丸红还与中国的中储粮油脂、山东六和集团联手拓展饲料合资业务。同时,三菱商事去年与中粮集团签署了每年最多500万吨的大豆供给协议。中国的消费者或许不会因为是日本企业提供的,就拒绝食用油和利用大豆豆粕饲养的猪肉吧。如果没有日本企业的合作,中国有可能因大豆供应不足而导致粮食价格出现通货膨胀。
通过市场网络,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已经形成了松散的经济区。如果市场网络因政治层面的摩擦而受到影响,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域均将蒙受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如今,各国关系已经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在2005年和2010年的反日游行中,虽然也曾经有人呼吁抵制日本产品,但并未长期持续下去。而在日本,虽然也曾一度发生拒绝使用中国产品的“拒买中国货”,但日本民众最终明白,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上述运动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了。
如果理性地考虑问题,那么破坏市场网络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东亚各国曾凭借智慧避免了政治上的分歧,并通过市场相互联系,进而不断成长。此次,东亚的经济网络是否能再一次跨越政治上的危机,继续维持繁荣呢?
简言之,不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